【专家解读】织密供水安全防护网:《巨野县城乡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》
城乡供水作为维系民生运转、保障社会稳定的“生命线工程”,其安全保障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区域发展根基。《巨野县城乡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》(以下简称《预案》)的出台,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、权责清晰、响应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。邀请了巨野县水利工程高级工程师李舒对《预案》进行了深度解读。
一、立足本土实际:风险防控精准锚定“巨野特性”
供水应急预案的实效性,首要在于对本地风险场景的精准把握。《预案》紧密结合巨野县供水系统特点与区域环境特征,实现了风险防控的“靶向定位”。
在水源保障方面,《预案》明确了“宝源湖水库为主水源,麒麟湖水库、尚村水源地为应急备用水源” 的格局,针对性制定应急水源启用条件与程序,当遭遇干旱、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主水源失效,或主管道破裂 24 小时内无法修复等紧急情况时,可快速切换供水来源,这一设计直击水源单一可能引发的供水中断风险。在风险识别上,既涵盖了地震、极端天气等自然风险,也囊括了水源污染、管网爆管、控制系统入侵等人为风险,尤其将化工物料泄漏、危险化学品管理等本地化安全隐患纳入管控范畴,体现了对区域风险谱系的全面掌握。
同时,《预案》将巨野县昌源水务有限公司的主体责任细化为设施巡检、先期处置、物资储备等具体任务,结合县消防救援大队的应急送水、供电公司的电力保障等配套支持,形成了“企业主战、部门协同” 的基层响应体系,确保风险萌芽阶段即可得到有效控制。
二、组织体系健全:构建“全域协同” 应急指挥架构
高效的应急处置,离不开层级分明、权责统一的组织体系。《预案》构建的“指挥部 — 办公室 — 成员单位 — 现场指挥 — 专家工作组 — 镇街机构” 六级组织架构,实现了指挥权、执行权、监督权的科学配置。
在决策层面,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总指挥,统筹县委宣传部、水务局、卫健局等20余个部门及企业力量,解决了以往应急工作中 “多头管理、协调不畅” 的痛点。特别是将市生态环境局巨野分局的污染源排查、县卫健局的水质监测、县住建局的管线保障等职能纳入统一调度,形成了从水源保护到管网抢修、从水质检测到群众安置的全链条处置闭环。
在执行层面,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于县水务局,承担“上传下达、统筹协调” 核心职能,同时设立专家工作组提供技术支撑,确保决策既符合行政效率要求,又具备专业科学依据。镇街一级应急机构的设立,则打通了应急处置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现了 “县镇联动、全域覆盖” 的处置格局,避免了 “县一级忙应对、镇一级弱响应” 的断层问题。
三、处置流程规范:实现“分级响应” 与 “精准施策”
供水突发事件类型复杂、影响范围差异大,精准处置的关键在于分类分级、科学施策。《预案》通过“预警分级 — 响应启动 — 分类处置 — 应急结束” 的标准化流程,为不同场景下的应急工作提供了清晰操作指南。
在预警与响应环节,《预案》将预警划分为红、橙、黄、蓝四级,对应特别严重、严重、较重、一般四类事故,分别明确了县政府主要领导、指挥部总指挥、副总指挥等不同层级的启动权限与处置责任。这种“分级响应” 机制既避免了 “小事故大动干戈” 的资源浪费,也杜绝了 “大事故响应不足” 的被动局面,实现了应急资源的最优配置。
在具体处置环节,《预案》针对供水设施损坏、水源污染、有害气体泄漏等三类典型事故,制定了差异化处置方案。例如,针对水源污染事件,明确了“停止供水 — 启用备用水源 — 切断污染源 — 管网冲洗消毒 — 水质达标恢复供水” 的五步流程;针对设施损坏事件,则强调 “专业抢修 + 临时送水 + 分时段供水” 的组合措施,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。这种 “一情一策” 的处置方式,大幅提升了应急工作的针对性与效率。
四、保障机制坚实:筑牢“预防为先” 的安全防线
应急管理的最高境界是“防患于未然”。《预案》不仅聚焦应急处置,更注重构建 “预防 — 处置 — 善后” 的全周期管理体系,彰显了长效治理思维。
在预防环节,《预案》建立了多维度监测机制,明确县水务局、生态环境部门、供水企业的监测职责,覆盖水源水质、管网运行、控制系统安全等关键环节,要求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并限期整改。同时,强调应急演练与宣传教育,既提升专业队伍的处置能力,也增强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,从源头上降低事故发生概率。
在保障环节,《预案》明确县财政局负责应急专项资金保障,建立“专款专用” 管理制度;要求供水企业做好抢修设备、物资储备,供电、交通等部门提供配套支持,形成了 “资金 — 物资 — 技术” 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。在善后环节,明确了安民安抚、保险赔付、水质跟踪监测等工作要求,并规定应急结束后一个月内完成总结评估,为预案优化完善提供实践依据,实现了 “处置一次、提升一次” 的良性循环。
五、民生导向鲜明:始终坚守“以人为本” 核心原则
供水安全直接关系群众生命健康,《预案》通篇贯穿“以人为本” 的价值导向,将保障公众利益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。
在资源调配方面,明确“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”,要求在应急供水时对公安、消防等关键部门和学校、医院等特殊场所重点保障,对老、幼、病、残、孕等特殊人群采取针对性通告与帮扶措施。在信息发布方面,规定由指挥部统一发布停水公告、水质信息等内容,通过多种渠道确保信息直达群众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社会恐慌。在善后处置方面,强调事发地镇街做好安民安抚与理赔工作,卫健部门及时开展医疗救治,全方位降低事故对群众生活的影响。
六、贯彻上级精神,体现巨野特色
本《预案》在依据上级有关法律文件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,一是通过响应机制弹性化、资源调配精准化,破解了传统预案“启动难、调度慢”痛点;二是借力数字技术和社会协同,推动灾害救助从“政府主导”向“共建共治”转型;三是全周期管理设计凸显“以防为先、防治结合”理念,形成从风险防控到问题处置的闭环管理。四是通过构建扁平化指挥的管理体系,突破传统预案在复杂灾害中“指挥层级多、信息传递慢”的难点;五是建立常态化培训、实战化演练的能力建设机制,构筑起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”的基层应急防护网。
总体而言,《巨野县城乡供水突发事故应急预案》是一部立足实际、体系完备、实操性强的纲领性文件,它既回应了当前城乡供水安全的现实挑战,也顺应了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要求。随着《预案》的落地实施,巨野县将进一步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,为全县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“安全屏障”。